博客年龄:16年4个月
访问:?
文章:152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王兮职业:教师年龄:还活着位置:中国.重庆.沙区个性介绍: 无所谓,亦无所畏,唯心而已。

网络也是生态的

2020-03-14 07:26 阅读(?)评论(0)

一个生态中,总是相互联系和矛盾着的,或相生相克,或相辅相成,或相辅相成,由生态位而生态链,由生态链而生态网,由生态网而生态系。数学上的六人理论,使得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与其它的相互关联起来,并矛盾起来,比如有的杀生,有的共生,有的寄生,有的互生,有的变色,有的保护色,有的保护伞,比如寄居蟹,有的警戒色,有的拟态。有斗争,比如对立、对抗,也有团结,比如统一、同一,彼此都关联着,转化着,循环着,也进化着。

循环,有良性的,也有恶性的。正是因为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循环,才会使生态系自然而然地趋于动态的平衡。平衡是相对的,不平衡才是绝对的。趋于平衡,就意味着还没有实现平衡,还在逐步接近于平衡的过程中。趋于平衡,有的时候是很残酷、冷酷的,比如非洲草原、亚马孙雨林的一把野火,比如食物链上某个环节才出现的短缺,甚或瘟疫等等。朴素的道理总能从生活中发现和得到,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环保意识和认识,舜帝时代就设置了负责管理草木,治理山泽虞官。虞官之下是衡,林衡负责巡视山林,植树造林,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,还要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,川衡则整治江河湖泊,保持水系畅通,既要抗旱,又要排涝。我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、礼、律、禁令等形式下达。“禹之禁,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,以成草木之长;入夏三日,川泽不施网罟,以成鱼鳖之长;不鄜不卵,以成鸟兽之长。”《易》以生生不息为准则,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,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;先天而弗为,后天而奉时。管子指出,“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,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。”《礼记》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,什么时候可以伐木,什么时候可以捕鱼,什么时候可以网鸟,什么时候可以逮兽……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。《荀子·王制》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,形成了“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”的先进理念,如“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,不夭其生,不绝其长也……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,而百姓有余食也。”崇尚自然,自给自足的生产、生活与文化传统,自然而然地也就孕育出了道家思想。成语严禁竭泽而渔,焚薮而田也就是这么产生的。保护自然环境,无疑就是保护自己,这或许也是我们民族虽多灾多难,却也能生生不息的缘故吧。良性循环,能平衡;恶性循环,也能因此而产生新的进化和新的平衡。虽恶性循环终归也能趋于新的平衡,但付出的待机也就实在是太过大了一些。有公式道:不平衡—平衡—不平衡。

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否,本质上也和商品市场的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攸关。供需之间相当,则平衡;供需之间不相当,则不平衡,有供大于求,则产能过剩,而后轻则压缩产能,中上则兼并收购,中下则破产重组,重则破产倒闭,经济萧条危机。有供小于求,则产能不足,需开足马力,扩大产能,经济欣欣向荣,同时也埋下了再次发生危机的“地雷”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,从概率论上讲,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远高于经济平衡发展的概率。显然,经济危机是规律,既有周期率,又有周期率。经济危机也使得经济转型、提档、升级、创新成为现实。这就给了深怀危机意识、忧患意识的人一次大的发展机遇,比如疫情之初,稳健医疗就敏锐地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着的商机,而后是口罩告急,一罩难求。且看《智慧生存法则:德国为什么“征用”瑞士的口罩?》一文中是怎么说的吧。

“2019年12月8日,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出现。

2019年12月20日,该公司取消在湖北召开年终高管会议,改成视频会议。

2020年1月5日,武汉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,全市发现‘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确诊患者59例’,‘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’,并且提示:‘必要时可佩戴口罩’。

2020年1月10日,该公司决定:动员公司口罩车间380人,春节不休假,加紧生产N95口罩、外科口罩和护理口罩。

2020年1月19日,国家卫健委通报疫情,并称已向全国各省区市派出工作组。

2020年1月20日,该公司决定,生产防护产品的车间全员春节不休假,全力生产防护服、手术衣、酒精片等。

——在这个过程中,武汉该开会就开会,该购物就购物,甚至还搞了个几万人的超大规模聚餐。对疫情的到来,毫无觉察。

而这家企业,却已经厉兵秣马,全部动员以迎战疫情了。

最令人惊奇的是,这家企业的每步布局,都是在公开信息发布之前。

猜猜看,到得疫情之时,这家企业生产了多少防护用品?

——截止2020年1月26日,这家公司共向社会供应了1.089亿只口罩、11.47万件防护服。

这家企业,比国内的行政官员、比德国、比瑞士更早的意识到危机与变化,能够及早做出防范与应对。当许多人困在途中或家中,抱怨流年不利时运不济时,这家企业,钱已经赚到不要不要的。”

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无疑也是检验预见、先见和主见的唯一标准。深怀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人,往往能够见微知著,洞察先机,先见之明与主见之胆识也使得其能够几无竞争的就抓住了先机,下了先手棋,这不正是先入就为其主了吗?

没有网络,或许就没有这么快、这么多、这么实时,或许也这么杂乱的资讯或信息传来,这家企业又如何能够先行、先锋、先进呢?至于这家企业是嗅觉或直觉到的,那是企业家的商业秘密和诀窍,不可外传矣。正是有了发达的网络,才使得“不出户,知天下”成为现实,也使得“不离家,可上班”日益成为现实。

网络无疑也是生态的,在网络生态中,也就不止于正能量的,还既有各种中性的,比如疑问、质疑,也有各种负能量的,比如轻则牢骚、发泄,重则造谣、传谣。正如文体有散文、小说、议论文、说明文、科研论文、诗词歌赋曲一样,字体也有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宋体、草书、行书等,戏曲也有京剧、川剧、越剧、梆子、昆曲、秧歌、秦腔、傩戏、藏戏、二人转、黄梅戏、花鼓戏等等。

不是还有菜系、方言吗?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是一方文化,一方文化一方传统,换言之,几乎每一个地方、没一个民族在各自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下,都会有各己创造的和历史传下来的文化,包括菜系、方言、文体、字体、戏剧等,这才叫文化生态。“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”,还有一个呢,用欧阳修的话说叫“和傅说之羹,实难调于众口”,这才是人间百态众生相。

形形色色,众口难调,“青菜萝卜,各有所好”,半分勉强不得,这只是一个见仁见智,莫衷一是的问题,就包括所谓的正能量、负能量在内。每个人的经历、习惯、爱好,乃至于看问题的高度、角度、尺度都不尽相同,就即或是同一个问题,也都会各有各的心得和取舍,又何必非要一统呢?毛主席爱吃红烧肉和鱼,爱看书学习,许世友呢?就偏爱于酒。那可都是个性迥异的啊。打麻将的人,谁都知道麻将的规则,这个规则,并未要求非要清一色或凑一色才能胡牌,谁都知道该怎么打牌,谁都知道各有各的打法,并不拘于一格,合得来即可,合规则即可,输得起即可。何故?规则即标准,规则有禁止则不可为,规则无禁止即可为。众生相即是包容、宽容和兼容。

事实上,央视有句广告词,说得就很好,“高度决定视野,角度改变观念,尺度把握人生”。大家都等高、等同、齐步了,这还能叫社会吗?

法理上,法无授权不可为,法无禁止即自由,这都是明确与明白无误的。法若禁止,谁若是有禁不止,那么依法就将追求其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。

历史既是讲学习继承的,要站在以历史总和的这个高度作为自己的起点;历史又是要讲淘汰出局的,比如不再封建制、毛笔字、八股文、繁体字和算盘,有的也面临着淘汰的危险,比如传统的诗词歌赋曲,只因为离现代生活太远。历史的,哪怕还是精华,都得经受实践和时代的检验,又岂能一厢情愿?我们也只能让时间去检验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不少历史的精华,也仅仅只是由于她们的节拍太慢,而我们的节奏又实在太快,相互直间也就脱节了、断层了。在这个历史与现代的接力赛过程中,历史太慢了,我们太快了,一下子我们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力量本身和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下,刹那间就超越了历史,或许,就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,再回头时,历史已是远远地被我们落在了后面。此情此时,我们是放慢速度继续跑着,还是停下来等着历史追赶上来,亦或者是我们倒回去迎接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呢?

有人说: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。”彰显出来的无疑就是独特的个性,独特到独一无二。当然了,这句话也有一个前提,即是这个民族还继续活着,并且相对而言还活得很好,无论是多灾多难时的艰辛、艰苦、艰难和坚韧,还是逆境险境时的勤劳、自信、勇敢和智慧,亦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时的上下求索,她都需要她的人民有着无与伦比的意志——信仰、信念、信心与信义、信守、信奉和自尊、自豪、自信与自立、自强、自胜,以及包容、宽容和兼容。

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”能否成为一个公式而成为一个共识呢?比如越是地方的,越是国家的;越是个人的,越是社会的。换句话说,越是个性的,也就越是共性的,能够法治的;越是多样的,也就越是平衡的,能够共享的。春有百花齐放,秋才会有百果齐挂。

网络是时代赋予人们最好的工具和平台,也是最佳的手段、渠道和场所。网络是一种“场”——引力场、电磁场、泄洪场的“场”。每一个人的梦想,乃至于情绪等,或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了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出行等生活方式,比如车上静悄悄,桌上安静静,公众场合静幽幽,一改以前的闹哄哄、闹嚷嚷,原来谁都在看手机。网行天下,也是网兴天下。网络,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开放和解放,使我们的潜能得以释放和绽放,同时也会孳生一些细菌、病菌,乃至于可能的病毒到疫情,正如鲁迅先生说的“窗子打开的时候,进来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,也会有苍蝇和蚊子”,小平同志也说过“打开窗户,新鲜空气会进来,苍蝇也会飞进来。”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和做法,是打开还是不打开,是大开还是遮遮掩掩、羞羞答答的欲开不开、欲关不关或者半开半关。开是必然的,只不过是早开还是晚开、大开还是小开以及开放了又如何治蚊蝇的问题。

与时俱进的另一面,或许就是与势俱进。时势一体,时中生势,时中成势,势随时来;时势一致,顺时应势,顺势应时,时势可资。无路是“时”,还是“势”,亦或是时势,那都是我们所拦不住、挡不住的。越拦、越挡,后果也就越严重,鲧治水如何,大禹治水又如何?这就好比我们今次在疫情面前,知道了通风通新鲜空气对健康的重要性,我们并没有因为害怕蚊蝇什么的就拒绝开窗,蚊蝇什么的,可以治之、灭之。于国家而言,于社会而言,那就是法治,其次德治。

网络是有生态的,包括网络水军、后门、诈骗、舆情在内,也包括其中绝非清一色或凑一色的左、中、右,还有众多的“负责任”或“不发声”的看客,“打酱油”的过客,吃瓜的群众,他们或许都是网上或线上的生产者、消费者,甚而分解者、清道夫,比如有正方、反方;比如有爆料、跟帖;比如有肯定、否定或怀疑;比如有举报、投诉或反馈,包括其中的“我爸是李刚”、“表哥”、“房叔”什么的,或许,舆情的力量不可低估,怎么想象都不为过;还比如责令道歉,保留诉讼权利,乃至于诉诸法院,法庭上见。那专门的分解者、清道夫是谁呢?无疑那就是法律。

上网或网上或线上有违法犯罪,下网或网下或线下有违法犯罪。一样的狗是违法犯罪,一样都需要依法坚持不懈地予以打击。没有立法的,需要立法;立法不够明晰的,需要明晰;权责不够明晰的,需要明晰。虽“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”,但却需要公平公正,即“不枉不纵”。

哲学家洛克说得好:“规则不是限制,是自由的基石。”法律就是维护自由的基石。

网络是依法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综合体。法无禁止即可为,法有禁止不可为。法无禁止即可为,一则仍需自己自觉,有“边界感”;一则更需社会能容有容,能容是品质,有容是能力,有容有积,自成大格局。法有禁止还要为,谁为谁就是违法犯罪。谁的行为,谁就负责任,就谁负责任,包括法律责任、道义责任。个人的德之治在事前,群体的德之治在事中,而法之治则在事后。法治只认法律依据和既成事实。

依法治网,治网于外只在治标,不如依法治人,治人于内而网在外,则能治其本。责任在自己,责任自己负,依法而治人。“水至清则无鱼”亦即是说“水至清则无生态”,没有了生态,网络亦非网络矣。故而,就只是别一味的“左”法,至少不能有罪推论或推定,不应轻易的去“敏感词”、“审核不通过”、删帖或封杀。终归也终究是依法而治的公开法治最好。偷偷摸摸的,无异于鬼鬼祟祟,害怕多半都是个别地方或部门见不得也曝不得光的。问题,最不可怕的是曝光、是揭露,真正最可怕的反倒是捂盖子。捂盖子,难道就不怕发酵后的后果吗?

有文章说道:“网络封杀已经引发民怒。人们像接力赛一样,删一次,再发一次。一棒接着一棒。各种文字,各种方式,让网管删不尽,灭不完。在删了发,发了删的对抗过程中,保留下这篇文章,变成人们心中一个神圣职责。这种神圣感几乎来自于一种潜意识的觉悟:保护它,就是保护我们自己。一旦走到这一步,网管,你还删得过来吗?”事实上,无论删帖,还是封杀,因为有些人的名气效应就在那里,加之因焦点所引来的一连串关注也在那里,还能删掉的名气?还能删掉聚焦下的关注及其连锁反应?不是凡夫俗子的“我没有话说”,而是名人她有话说。名人有话说且说了出来,必然就会引来无数虽然“我没有话说”或“我”说不好而不说话,但却“我”还能思考和反应的芸芸众生的极大关注,似乎名人所说的话就是他们想要说的心里话。聚光灯之下,有人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删帖、封杀,不是做贼心虚还是什么?这反倒引来更多好奇的人去搜索、去转发,反倒使得更多的人去怀疑这其中、这背后是否有鬼。从好奇到怀疑,再到更大的好奇和怀疑,如此也就开始了恶性循环,想得到开始,却没有想得到结果,恐怕就只会落得一个此地无银、欲盖弥彰和掩耳盗铃的下场,至少也是黄泥掉进裤裆里——不是屎也是屎了。甚而群情激愤之下不依不饶,官方为了自身形象,更为了给老百姓一个说法,势必就会介入其中而展开调查,那时结果又会如何呢?有一个近乎“白痴”式的问题,即互联网思维上哪儿去了呢?

一味地靠采取刚性的方法——封堵、封锁、封杀来“纯净”网络,既不现实,也是做不到,更是难以为继的,不计成本到最后就是行不通的,反弹就会很强烈,这既有可能被人利用、放大和炒作,又有可能激化人们的不信、不平到不满的情绪,毛主席曾经说过:“多一点困难怕什么。封锁吧,封锁十年八年,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。”也还曾说过:“让人讲话,天不会塌下来”。

他老人家还有两段话,“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,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,也要看到它的反面。在一定的条件下,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,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。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:‘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’。”

“我看老子比较老实,他说‘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’。要打倒你,先把你抬起来,搞阴谋,写在了书上。当然,阴谋也是智谋。”

“理解、宽容、包容”之间,还得再加上法治,比如防止那些可能的无理取闹、企图“闹而优则仕”之人,兴许那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。面对当下疫情、舆情、社情的相互交织影响,疫情主要靠防控、舆情主要靠引导,社情也主要靠疏导。只有未雨绸缪,深入下去,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大行实事求是之事,才能提高工作的预见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,才能做到早谋划、早应对和早化解。

何以谓之春?杜甫有诗曰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;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

是的,天是不会塌下来的。我们不是讲法治吗?我们不是讲拿来主义吗?我们不是讲以反面教材而警示教育、警钟长鸣吗?我们不是更还有着“四个自信”吗?

我们或许既不愿成为“发声者”,更不愿成为“喧嚣者”,也或许既不愿成为异质化或差异化的一员,更不愿同质化或一面化的一员,但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成为随波逐流、乌合之众或者反其道、反反其道——为肯定而肯定,为反对而反对之人,既不高高挂起,也不轻率地“嘲讽”或者轻易地“沉默”,知识运用自己的脑力、智力和观察力、判断力,该同情时就同情,该发声时就发声,该出手时就出手。实事求是,言为心声,有话则如鲠在喉,不得不说,无话则短,无话可说则不说,如此则可以问心无愧。

这“义”,无论是道义、大义,还是孝义、仁义,亦或者是信义、侠义,只要事关正义、良心,都应义不容辞,也义无反顾。

借用“武汉日记”的作者方方在2012年接受《小崔说事》采访时的话说,“有些问题不用争,你放在那里,时间会告诉你结果。”方方的“武汉日记”很火,一经发布,迅速流传网络。“火”本就是一把双刃剑,有温暖着一些人的,像是火生土,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;也有炙烤着有些人的,像是火克金,非议者认为她“传播负能量”。

“负能量”与否,公道自在人心,也自在法律,更自在实践和时间。想来,不久的未来,历史就会告诉我们这个答案。

实事求是,问心无愧。“仰不愧于,俯不怍于人”。坦坦荡荡,如此安好!

天下之大,大不过实事求是!天下之智,智不过实事求是!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